(一)母乳喂养
母乳的成分及其量多少
* 初乳—4天以内,黄色或是清的,很稠。
* 过渡乳—5到10天,量渐渐变多。
* 成熟乳—11天到9月,量变大。
* 晚乳—10月以后,稀。
* 前乳—每次哺乳过程中先产生的乳汁,具有大量的蛋白,乳糖及其它营养物质。
* 后乳—每次哺乳过程中后产生的乳汁,含有较多脂肪,可提供较多的能量。
母乳喂养指导
* 每次喂奶前,应洗净双手。
* 用温毛巾将乳头擦拭干净。
* 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。
* 按需哺乳。
* 喂完要抱起宝宝,帮助宝宝排出胃内空气。
母亲正确托乳房的姿势:
* 将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开;
* 食指至小指四指并拢、并紧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,用食指托住乳房的底部;
* 用大拇指轻压乳房的上部,以免堵住婴儿鼻孔而影响呼吸;
* 托乳房的手不要离乳头太近, 以免影响婴儿的含接。
正确的哺乳姿势
* 婴儿头与身体成一直线;
* 婴儿的身体面对并贴近母亲身体;
* 母亲抱紧婴儿,使婴儿的头和颈得到支撑;
* 刚出生的孩子则应托着他的臂部
婴儿的脸朝向乳房,帮助婴儿含接:
* 母亲用乳头触碰刺激婴儿的嘴唇;
* 待婴儿产生觅食反射张大嘴时;
* 顺势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腔
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:
* 婴儿的嘴张的很大,下唇向外伸。
* 婴儿的下巴紧贴乳房;
* 婴儿口下露出的乳晕比口上多;
* 婴儿的双面颊饱满。
* 能看到婴儿慢而深的吸吮动作和听到吞咽的声音。
母乳喂养的重要性
1-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重要性:
* 婴儿大脑发育的高峰是在出生前6个月到出生后6个月。
* 母乳不仅营养丰富,而且还含有促进大脑和智力发育的特殊物质
* 纯母乳喂养最适合婴儿生长,同时婴儿可以从母乳中不断获得免疫力,减少疾病发生。
* 过早添加辅食会影响母乳喂养
母乳喂养不足的表现
* 宝宝吃饱以后应该能睡2 - 3个小时,或者隔两三个小时再吃下一顿。如果刚吃完奶,隔了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,马上又要吃,就有可能是奶水不够。
* 宝宝的精神状况:宝宝吃完奶以后,特别高兴,要玩一会,这是他吃饱的表现。
* 宝宝的便便情况:宝宝一天起码小便六次以上,还有大便三到四次以上。另外还可以看宝宝的大便,正常情况下是稀糊状的,而如果很稀,有绿色泡沫,也可能说明奶水不够。
* 宝宝体重增长,满月时体重至少比出生时增长600克,这说明奶水是够的。
母乳喂养的禁忌:
*母亲正在接受抗代谢药物及其化疗药物治疗,或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治疗(直至完全清除之前)
* 母亲正在吸毒、酗酒;
* 怀疑或明确诊断为遗传代谢性疾病,如半乳糖血症、苯丙酮尿症等。
* 乳母有心脏病、慢性肾炎、糖尿病、患癫痫者等;
* 注意乙肝病毒携带者,并非哺乳禁忌症,但这类婴儿应在出生后24h内给予特异性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,继之接受乙肝疫苗免疫。
* 新生儿有代谢性疾病,如苯丙酮尿症。
* 新生儿有低血糖或潜在低血糖。
* 早产儿:孕周<30周。
(二)人工喂养
* 人工喂养:是指因各种原因母亲不能喂哺婴儿时, 选用配方奶、羊乳、或其它代乳品喂养婴儿,称为人工喂养。
* 人工喂养时要求两次喂奶之间需要补充喝水,喝水量控制在,单次喂水约为单次喂奶量的一半,单次最大喂水量不能超过单次喂奶量。
奶具消毒
1、奶瓶的清洗:
* 奶瓶必须在每次宝宝吃奶之后将奶瓶进行清洗和消毒,以消灭残留在奶瓶里的细菌。
* 具体步骤和做法是:先将奶瓶冲净,用专用的小盆,里面放入水和奶瓶清洗液,然后分别清洗奶嘴和瓶身,用大小奶瓶刷把残余物刷净。将奶嘴翻转过来,看看吸孔有没有堵塞。再用清水冲洗一遍,然后给奶瓶和奶嘴消毒。
2、奶瓶的消毒方法:
* 煮沸消毒法:是将奶瓶和其它喂奶工具放入蒸锅中,隔水蒸10分钟左右。(注意:蒸锅是要专用的,所蒸的器具不能靠近锅的边缘。)
* 消毒锅消毒:消毒锅里有个钢盘,放入90-100毫升的矿泉水,放入所有消毒的器具,盖好盖子,插好电源,打开开关,自动消毒。
* 微波(炉)消毒:使用前确定奶瓶和其它工具可以用微波消毒。用专用的微波器具放入奶瓶和其它工具后,放入微波炉里消毒,时间需要5分钟。
喂配方奶的步骤和方法
1、怎样选择配方奶
* 相比之下有质量保证的婴儿配方奶粉,是除母乳外比较适合婴儿的乳品。
* 配方奶粉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含量为1:14时较接近母乳,钙与磷、钠与钾比例适宜,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,强化了核苷酸、维生素A和D、胡萝卜素、铁、锌、碘等婴儿生长必需的营养素。
* 对食用配方奶粉的孩子,要注意观察他们的生长情况,以防止劣质奶粉造成婴儿营养不良。
* 配方奶粉分为四类: 牛奶配方奶;不含乳糖的牛奶配方奶,适合不耐受乳糖的婴儿食用;大豆配方奶,可用于不耐受乳糖的婴儿、过敏的婴儿、患有半乳糖血症的孩子。大豆配方奶中蛋白的质量,及钙和矿物质的吸收率,都不如牛奶配方奶,使用时严格掌握适应症;特殊配方奶粉:是专用于患有某些疾病的孩子,如苯丙酮尿症。